自巴以冲突以来,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差,属于那种又看不惯又干不掉对方的感觉。前段时间以色列对伊朗发射导弹,结果被伊朗高效拦截,后来伊朗又做出...
古时打仗,虎符可调动千军万马,难道皇帝就不怕将军造反吗?
我国封建王朝沉淀了五千年,历经四百多位皇帝,每次朝代的更替,都避免不了战争,两军对战都是几十万几十万,想要调动这么大规模的军队,可不简单,就连皇帝也做不到,但有一样东西能够调动,那就是虎符。
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,当时虎符是作为调兵凭证发放的,而虎符也不只有一块,凡是地方官员或者驻军首领都掌握着虎符,一地一符,一个兵符无法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。
由于军队兵马众多,一般都是人符不认人,而将军想要在军中搞独裁,基本上只能培养一些心腹,想要掀起战争是不太可能的,就好比春秋时期,公元前257年,赵国因为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,导致赵国国力衰弱。
秦国就乘机围攻赵国,赵国向魏王求助,然而魏王派了10万大军去救赵国,但又魏王又害怕秦国,于是就作壁上观,想要劝说赵国投靠秦国,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,深知赵国对魏国的重要性。
如果赵国投靠的秦国,那下一个被吞并的就是魏国,他就联合魏国夫人在魏王的卧室当中偷窃了虎符,并用虎符,接手了军队援助了赵国,在古代时,通讯并不发达,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见到皇帝一面。
展开全文
士兵从进入军队开始,就被灌输一个思想,虎符就代表着皇权,从这里看,只要掌握虎符可以调动兵马,而且不受皇帝或者将军的控制,既然军队认符不认人,那么带领士兵的将军就没有想过起兵吗?
这点也是有是有过不少的先例,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,在柴荣死后,在陈桥就发动了兵变,不过历代以来将军造反的事例依旧还是很少,这是为何?
第一皇帝给武官提供了丰厚的俸禄,能够上朝的将军,都是朝中重臣,皇帝也会重用,俸禄肯定给的不少,外加将军在外出征,班师回朝之后,也会论功行赏,不过到了宋朝,就实行了重文抑武的策略。
这第二点就是权力不集中,将军是手握兵权,但是历代朝代以来,都有不同的体制分割了将军实权,这最后,就是皇帝留的一手了,在将军调兵之后,皇帝都会将将军的家人接到皇宫当中。
美曰其名是为了让将军放心在外征战,实则是为了制约他不造反,要是敢造反,他的家人也会受到牵连,即便有着千军万马,也存在极高的风险,一旦走错一步,基本上就是身败名裂,株连九族。对此,你怎么看?
相关文章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发表评论